持續成長的店家,從涮嘴沙嗲到臨安路時期的啢啢一段變化,之後臨安路時期又再變化一次,現在移到新址後更是成長了一次,啢啢2.0比之前更加的成長。
從入口的設計跟內部的氛圍跟之前相較,更加的舒適,也能體會店家定義自己的約會餐廳,開放式廚房也可明顯看出店家器具上更加的完備。
開場的甜蝦,苦瓜、紫蘇、銀耳,不同的口感,淡淡的苦味跟紫蘇香讓甜蝦的甜味清爽的開場。
持續成長的店家,從涮嘴沙嗲到臨安路時期的啢啢一段變化,之後臨安路時期又再變化一次,現在移到新址後更是成長了一次,啢啢2.0比之前更加的成長。
從入口的設計跟內部的氛圍跟之前相較,更加的舒適,也能體會店家定義自己的約會餐廳,開放式廚房也可明顯看出店家器具上更加的完備。
開場的甜蝦,苦瓜、紫蘇、銀耳,不同的口感,淡淡的苦味跟紫蘇香讓甜蝦的甜味清爽的開場。
台南的台菜一直都被說有四大台菜,早期有人說阿霞、阿美、欣欣、阿村,這幾年台南四大台菜,反而被被提到當首最多的是知味,而阿村也收掉作外燴跟無菜單餐廳為主,更甚之美食圈不少人喊著台菜「北明福,南知味」的口號,但知味一天只有兩桌(還有傳說中的第三桌),訂位早就都滿到半年甚至十個月後而且也停止接收訂位,要訂到還真是靠運氣,我也是因為好友阿寬剛好有訂到才有這個機會吃到,至於旁邊的霞字,我們就不深究其錯綜複雜的原因了(雖然我想大家都知道),今天第一次來吃,還是把心思放在菜色上吧。
第一盤的炒醃瓜就讓我印象十足,油香氣十足卻沒有過度醃漬的鹹味,蒜香辣椒點睛。
老味道還是迎合現代,一值是一些傳統美食所要面對的課題,隨著一年一年的過去,不管是老店或老菜色,其實都在逐漸的消失,有些是無人傳承,有些是味道已經現在不能接受,更有些是因為功夫太麻煩,現在的人覺得太累了不想做,一直有耳聞台南有一家專做懷舊台灣手路菜的店家,知名度相對的其實並不高,但是其實不少外地食客有在關注美食的,也會特地前來品嘗,因為店家的菜色有太多需要多天繁複的工序,所以不預約是吃不到的,雖然預約之前看GOOGLE評論有人有一些訂位上的問題,但我從電話訂位跟店家後續線上溝通菜色都完全沒有問題,彼此也都很客氣,非常順利的訂到位,雖然在仁德離舊市區略有距離,但喜歡美食的人還是很願意前往用餐。
給了店家人數跟預算,店家就會開菜單給你看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,如果有偏好或者想吃的菜都可以跟店家討論。
台南的老台菜,相信有點概念的人都會說出,阿霞、阿美、知味、欣欣還有之前的阿村等等,跟最原本的阿霞有所多多少少都有淵源,部落格文章就不提過往八卦,有興趣的網路資料蠻多的,阿美飯店重新裝潢後始終沒來過,趁著好友來台南玩一趟,訂了一餐只能店內用餐的5-7人份合菜再加點菜色,讓外地的朋友吃吃看台南的老台菜,順便更新自己對阿美的味道印象,這篇文章應該相對自己以往的文章來說用字會比較少,單純紀錄。
經典的台南拚盤,蝦棗、蟳丸、香腸,以及烏魚子,烏魚子是烤乾一些的作法,蝦棗內餡絞肉蝦泥甜香、荸薺脆口、豬網油香氣足但略油;蟳丸與常見的蒸法不同而用炸的,都用炸的其實有點太過重複感。
快要慢慢少人做的肉米蝦,火燒蝦蝦酥香氣足,豬肉、丁狀蔬菜增加口感,調味適中順口不會過於膩口。
回憶,有時候是因為一首歌、一個場景、或者某種食物,もつ鍋(牛腸鍋),每次品嘗時,總是讓我想起多年前某日一個人走在日本的街道上的記憶。
十二月的日本總是充滿著聖誕氛圍,一對對情侶走在銀座的路上,不過刺骨的寒風讓我無暇羨慕,只想找個地方好好坐下來吃個飯喝個湯,路過幾家出發前預定不到的各種名店,也無暇停留只想快步前進到一家連鎖的もつ鍋店家,接受一個人入座讓人可親,讓我在裏頭尋求了溫暖與滿足。
もつ鍋(牛腸鍋)在台南有販售的店家不多,想要回味其實不是太容易,像是和が家、黑毛屋、一羽鯨吞等等,不過在台南最合我胃口的我想還是牛五蔵 - 肉鍋 x 塩ホルモン。